为传播校友事迹, 传承外院精神,校友工作办公室将深入采访各行各业的优秀外院校友,通过聆听校友们的讲述,回顾学院发展的点点滴滴,记录校友们的青葱校园记忆,分享校友们在各行各业的经历与感悟,与校友们共同祝福交大外院,共同传承“交古通今,学贯中西”之精神,许下未来之约。专访传播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校友会及学院官网、学院公众号和学院微信群。
校友介绍:
周多嘉,女,1982年-1986年,就读于必赢bwin官网登录入口科技外语系科技英语专业,获学士学位;1986年-1988年,就读于科技外语系应用语言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工作经历简介:曾在美国智库从事前沿人口学研究,在华尔街投资公司联合管理股权投资基金,在一家欧洲银行负责中国股市研究等。研究课题包括商业模式、竞争格局、投资分析、国际经济与金融、人口统计、美国大学招生、种族配额同反向歧视的关系等,具有丰富的交叉学科、跨领域的研究经验。
问:为什么选择了交大外院?她吸引您的地方在哪里?在踏入交大这所校园之前,您对它有着怎样的憧憬?
周:上中学时我爱好数学、英语,选修过计算机编程,参加过数学竞赛,曾获徐汇区英语朗读比赛大奖。高中老师认为工业能强国,鼓励学生读工科,所以我报考了交大,但选自动控制专业则是盲目的。入学以后感觉兴趣没对上,就转到了科技英语专业。我是1976年以后必赢bwin官网登录入口第一个转系的学生。外院吸引我的是博雅风格的教育,数理和英语并重,正合我意。
问:现在交大校园里社团活动、交换交流项目纷繁多彩、层出不穷的辅修专业及双学位的选择也让人应接不暇,但是每位同学的精力是有限的,您认为当下就业环境,就学期间是应该集中精力于精进学业、专注磨炼本专业能力并辅修其他热门专业,还是在学有余力的基础上,交出一份绚丽的社团活动及学生干部经历满满的履历书,才更能应对多变的就业形势呢?
周:上大学为了什么?兼听则明,上几期专访的校友们已经阐述各自的观点,以下是一位美国大学生的想法:
“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priorities. It depends on what you want out of college. You can take the more direct and practical approach to it, where you go to college so that you gain the knowledge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necessary to get a skilled job. Or you could follow the other view of it which is more humanistic... more focused on trying different things and gaining skills outside of academics and just growing as a person, because you are still a teenager when you go to college... It is not to say that you can't do that while you are training, taking the more academics-focused route. It’s just that one is more exploratory and organic, while the other is probably more standard and allows you to master the things that are more directly related to your field and eventually getting a job.”
她本人课外活动日程满满,中学是6年制,不仅每年在全国学科竞赛中名列前茅,而且是校队运动员,参加校际体育比赛,创建课外俱乐部,在校内外做义工,还是校刊编辑,宣传干事,学生会主席,每年参加暑假实习。
上海交大科技外语系是刘祖慰先生创立的,他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友,新中国成立时的海归,所以融合了常青藤大学的教育理念,在教习 academic skills 的同时, 注重 personal development & career development。我们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我第一次去外地,是系里组织去杭州旅游。我大二、大三暑期去北京实习,都是刘祖慰先生亲自联系的。毕业的时候,有三百多个单位到系里招聘,可见老师们多么尽力。
问:能否回顾下您在交大读书期间的经历?现在回想起来这段经历,是否有什么最怀念或者深感遗憾之事吗?
周:
1)在交大认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同学之间的友谊是一辈子的宝贵财富。
2)在交大读书拓宽了视野,丰富了人生经历。85年暑期,刘祖慰先生安排14121、14123两个班的全体学生去北京实习,我们分在北京各大单位,周末一起参观古迹。实习结束后,我们在回家的路上游历名山大川,到同学的亲戚家去做客,之后坐船从青岛回上海。那是我第一次坐船远航。清晨起大早看海上日出,在甲板上和另一组同学不期而遇,那份惊喜记忆犹新。
3)交大创造的实习和外出学习机会,让我找到了职业兴趣:经济学、长线投资。大学三年级暑假我去北京《中国日报》社实习,分在评论版做编译,第一次接触了关于深圳经济特区体制改革的评论文章,感到很新奇,但又缺乏基本知识,因为从未学过经济学。1986 年开始读研究生,系里派我去广州学习,我看见深圳这么繁荣,很好奇是为什么。当时国内经济学的教育资源极其匮乏,于是我决定去美国留学,攻读经济学,我的第一堂经济学课是去美国留学后上的。
问:硕士毕业后选择进入高校工作是出于哪种方面的考量呢?
周:凭感觉,选团队。经济学硕士毕业后,亚洲其他国家的同学都回各自国家的央行、经济部门去工作。我出国前是研究生,还没有分配单位,当时不知怎样去国内的经济部门工作。夏威夷大学的 career office 就指导我去夏威夷州政府的经济商业部门做统计工作,但我对这份工作没特别兴趣,就回到东西方中心,加入了人口研究所。东西方中心是国际性的教育与研究机构,使命是加强美国与亚太地区的了解与合作,同事和我一样好奇,对工作充满了热忱。我这个职位的经费来自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首席研究员从 USAID 申请到了30年的科研经费,足以让我做到退休。可是4年以后,东西方中心的其他团队面临大幅裁员,原因是美国政府换届,国会将东西方中心的拨款削减50%。我实在不忍心看着同事们离开他们热爱的事业,就主动把岗位让出来,自己去芝加哥大学深造。
问:能简要介绍下您的职业经历吗?是什么契机让您选择进入这个行业?您在就业之初就已经确定好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吗?
周:在研究工作中,我发现中国的金融业发展前景广阔,所以去芝加哥大学读 MBA (金融、会计),毕业后如愿以偿,进入金融业。通过芝加哥大学的校园招聘,我找到一家华尔街投资公司的工作,管理亚洲股权基金。我们的基金业绩卓著。工作2年后,我已经很明白下一步是创业,成立自己的投资基金,但苦于找不到搭档。我是80年代的中国大陆留学生,那时互联网还未发明,联络困难。到了2000 年代,国际经济和金融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趋势堪忧。好奇心把我引向国内,原打算先找体制内的资产管理工作,却不知从何入手。当时,一家在香港的欧洲券商邀请我去工作,我只提了一个要求——常驻上海,公司就作了相应安排,负责中国A股研究。
问:可以简单分享下您几段职业生涯的心得、职业成长及就业经验吗?
周:
1991-1995 夏威夷檀香山
美国东西方中心(EWC)人口研究所,我们团队的首席研究员是人口研究所的所长,他像对待博士生一样培养我做学术性研究,这段经历让我受益终身。
1996-2000 纽约华尔街
在华尔街投资公司 co-manage 亚洲投资基金,参与了当时建设中国所需要的电力、电信、能源、交通等行业的IPO。这份工作给了我充分发挥才能的机会,所学的经济学、金融、会计的专业知识几乎都用上了。
2000 年代 上海、香港
在一家欧洲投资银行负责中国A股研究,广泛接触来自世界各地的机构投资者,为他们投资中国提供建议。同时从事中国消费、零售、电子消费行业研究。这期间,我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玫琳凯组织的义务支教活动,定期为必赢bwin官网登录入口工程专业的学生讲课,结合商业实例讲解微观经济学的原理。
2011至今
因个人原因返回纽约曼哈顿,从事独立研究,其间当过经济顾问;发起民间组织支持纽约市天才儿童学校的招生采用入学考试择优录取,反对种族配额。
问:目前就业形势依然很严峻,能否为在校学弟学妹们提供职业发展规划的方向?
周:首先,要有信心,中国是发展中国家,需要做的事太多了,广阔天地,大有可为。第二,充分利用交大以及校友资源,通过 networking,找到职业方向和工作岗位。第三,考虑创业。如果人人都只想当兵,无人做将,纵然十年磨一剑,也没机会显露锋芒。企业家是组织者、领头人,他们整合资源,研发开拓新产品、新市场、新营销渠道、新生产工艺等,以满足尚未满足的需求。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交大人要勇于担当时代的使命,要敢于创新,用远大的眼光引领创新。
问:从事研究工作,是否能用到学校所学知识?学校所学与工作所需知识的重合度有多高?
周:这取决于在学校学什么、怎样学。学术性的研究(academic research) 主要在研究生院学习,但建立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上。我在人口研究所工作的时候,因工作需要,旁听了人口统计学的博士课程,所学内容和工作高度契合。但我能学下来,是因为已经有经济学的硕士学位,已有较好的高等数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基础。
如果打算以后读研究生,本科建议学一些基础学科知识,为未来深入学习和应用提供基础。有了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创新。
问:您认为交大外院学子应该如何选择人生道路,在国内外局势日趋复杂的当下,把自己的选择融入时代的发展中,投身于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事业。
周:make an impact.到祖国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那里你能发挥大作用,实现人生价值。刘祖慰先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1980年,高考恢复不久,刘先生在上海交大创建了科技外语系,教书育人,培养祖国急需的人才。
问:在母校度过的时光、遇见的人,总是令人一生难忘。请问您觉得,在母校锻炼的何种能力对您日后的工作生活带来的影响最大,甚至可以说是受用一生?
周:阅读是获得知识和信息的有效途径,能极大地丰富人生,开阔视野。在学校里没有学过的知识,日后可以通过阅读得到,阅读是终身学习的得力工具。
在80年代母校锻炼的能力,我首选英语阅读。我考入交大是40多年前,中国改革开放不久,百废待兴,好些学科几乎空白,教育资源匮乏,英语人才严重短缺,海量的英语书籍、文献当中,译成中文的只是沧海一粟。为了学习了解西方,需要阅读英语原文,所以,英语阅读能力至关重要。
现在情况不同了,有些中学毕业生已经掌握了英语阅读的技能,大量的英语书籍、文献已经被翻译成中文,再说有翻译器能将英语即时转换成中文,所以我的答案不一定适用。
问:您有什么想对学弟学妹说的话吗?对学院未来的发展有什么期待或者建议?
周:
对学弟学妹
人生的奥秘是给予,这是一位交大95岁高龄的老校友传授给纽约校友的人生经验。The more you give, the more you will get,我的理解是,你为社会(community)服务奉献,社会变得更好,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你也会受益。一滴水很容易干涸,融入小溪,汇入江河湖海,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个人虽然渺小,但是合众人之力,定能有所成就。
对学院
在教育资源紧缺的80年代,感谢老师们为我们创造了一流的教学条件,尽心尽力培养了我们。祝愿学院与时俱进,培养更多有思想的青年。
Copyright @ 2017 亚洲▪必赢(bwin)唯一官网-登录入口 All Rights Reserved 旧版网站